《张氏医通》 - 脱肛 实热则大便秘结。虚寒则肛门脱出。因吐泻脾虚。肺无所养。故大肠气虚下脱也。补中益气为主。若脱出绯赤。或作痛者。血虚有热也。本方加丹皮、芍药。甚则加川连。外用槐角煎汤熏洗。若色淡不肿不痛。无血。此属气虚... 明灯医学 2022-03-02 1.7W #张氏医通
《张氏医通》 - 喘 喘急之证。有因暴惊触心者。有因风寒之邪壅盛者。有因膏粱积热熏蒸清道者。有因过服消导脾胃气虚者。然喘与气急。有轻重之别。喘则欲言不能。隘于胸臆。气急则但息短心神迷闷耳。治法。因惊者。抱龙丸。风寒伤肺气... 明灯医学 2022-03-02 1.8W #张氏医通
《张氏医通》 - 天钓内钓 天钓者发时头目仰视。惊悸壮热。两目反张。泪出不流。手足搐掣。不时悲哭。如鬼祟所附。 甚者爪甲皆青。盖由乳母浓味积毒在胃。致儿心肺生热。热痰郁滞为患。加以外挟风邪而发。法当解利其邪。钩藤饮。面色皎白。... 明灯医学 2022-03-02 2.0W #张氏医通
《张氏医通》 - 伤寒夹惊夹食 钱仲阳云。小儿正伤寒者。谓感冒寒邪。壮热头痛。鼻塞流涕。畏寒拘急是也。夹惊者。因惊而又感寒邪。或因伤寒。热极生风。是热乘于心。心神易动。故发搐也。羌活散解之。不可便用抱龙丸。以有朱砂能镇固其邪也。夹... 明灯医学 2022-03-02 1.8W #张氏医通
《张氏医通》 - 诸经发热潮热 小儿之热。有五脏之不同。虚实之各异。实则面赤气粗。口燥唇肿。作渴饮冷。大小便难。或掀衣露体。烦啼暴叫。伸体而卧。睡不露睛。手足指热。宜用汗下。虚则面色青白。恍惚神缓。口中虚冷。嘘气软弱。喜热恶寒。泄... 明灯医学 2022-03-02 2.0W #张氏医通
《张氏医通》 - 漫惊 钱氏云。小儿慢惊。因病后。或吐泻。或药饵伤损脾胃。肢体逆冷。口鼻气微。手足螈 。昏睡露睛。此脾虚生风无阳之证也。因吐泻脾肺俱虚。肝木所乘。或急惊屡用泻热。则脾损阴消。遂变慢惊而致螈 微搐。楼全善所谓... 明灯医学 2022-03-02 2.7W #张氏医通
《张氏医通》 - 急惊 钱氏云。小儿急惊。因闻大声或惊而发搐。搐止如故。此热生于心。身热面赤引饮。口中气热。二便黄赤。甚则发搐。盖热盛生风。阳盛而阴虚也。经曰。热则生风。风则痰动。痰热客于心膈间。风火相搏。故抽搐发动。当用... 明灯医学 2022-03-02 1.9W #张氏医通
《张氏医通》 - 偏风口噤 小儿偏风者。少阳厥阴肝胆二经证也。口噤者。由风木太甚而乘于脾。则筋燥而急。然燥令主于收敛劲切。或左或右。其因一也。若足阳明胃经气虚。风邪所乘。其筋脉偏急者属内因。若脾肺虚弱。腠理不密。 外邪所乘。或... 明灯医学 2022-03-02 2.0W #张氏医通
《张氏医通》 - 唇口蠕动 唇为脾之华。阳明之脉。环唇而交人中。是以脾胃虚者。多有此证。不独病后而已。夫脾主涎。脾虚则不能收摄。多兼流涎。或误认为痰而用祛逐之药。则津液益枯。不能滋养筋脉。遂致四肢抽搐。病势愈甚。原其治法与慢脾... 明灯医学 2022-03-02 2.0W #张氏医通
《张氏医通》 - 癫痫 钱仲阳云。小儿发痫。因气血未充。神气未实。或为风邪所伤。或为惊怪所触。亦有因乳母七情惊怖所致。若眼直目牵。口噤流涎。腹膨搐搦。背项反张。腰脊强劲。形如死状。或一时二时醒。若反折上窜。其声如鸡。属肝。... 明灯医学 2022-03-02 2.5W #张氏医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