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辨治疾病三则

明灯医学 针灸案例 20214 0

  案例一

  李某,男,48岁,最初时左侧头痛,耳鸣,咀嚼有不适感,言语塞涩,且汗多,日渐加重,以致左眼不能闭合,吃饭饮水从口角外溢。曾用针灸、拔火罐、外敷中药等方法治疗,但疗效不佳。

  检查:舌质红,脉弦而数,口歪向右侧,左眼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偏向右侧,口鼓气漏风,言语不清,血压130/8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

  诊断:面神经麻痹。

  辨证:左侧汗多,腠理不密,风邪侵袭,经络阻滞,气滞血瘀,故见口眼喎斜。

  治则:祛风活血。

  以门诊治疗为主,每天针灸治疗1次,15次为1个疗程。

  主穴:取上面瘫穴,下面瘫穴,面痉穴,麻痹点,翳风穴。

  配穴:人中穴,承浆穴,地仓穴,迎香穴,四白穴,攒竹穴,阳白穴,丝竹空穴。

  针法:上面瘫穴向下沿皮直刺2寸半(同身寸)左右;下面瘫穴位于地仓穴与颊车穴连线中点处,向上沿皮直刺2寸半左右(与上面瘫穴位对刺);面痉穴位于瞳子髎下,向颊车穴方向沿皮刺2寸半左右;麻痹点位于人中穴与地仓穴连线中点处,向四白穴方向沿皮刺2寸左右;翳风穴向地仓穴方向沿皮刺2寸半左右;人中穴,承浆穴均向患侧刺;迎香穴向鼻梁刺;下穴向地仓穴刺;攒竹穴向丝竹空穴刺;阳白穴透鱼腰穴。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消失,外观如常,检查无任何异常。

  显效:症状消失,外观正常,但检查时尚遗有轻微之面神经麻痹体征。

  进步:症状好转,外观有轻度不对称,检查时有较明显体征出现。

  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无改善。

  治疗:针刺上、下面瘫穴,面痉穴,麻痹点,翳风穴为主,配攒竹穴,阳白穴,四白穴,合谷穴,下关穴,迎香穴。

  针法:上、下面瘫穴沿皮对刺,面痉穴与麻痹点沿皮对刺,其他穴采取横刺法,每天针灸1次,留针2小时,半小时行针1次,行提插捻转手法,先泻后补。共针治24次,面瘫纠正,症状消失。

  上面瘫穴、下面瘫穴,面痉穴,麻痹点是笔者在临床治疗中发现的,实践证明疗效好,取效快,有疏风通经,调气活血的作用。人中穴是督脉之穴,为督脉,手足阳明经,督脉任脉之会;督脉总督一身之阳,任脉统摄一身之阴。

针灸辨治疾病三则

  案例二

  芦某,男,63岁,素有高血压病,突发卒中后左侧肢体偏瘫,口眼歪斜,家人送医院进行救治。留院观察后,患者由于病势日趋严重,昏迷不省,经CT检查为脑出血。住院治疗56天后,患者神志恢复,但头晕不能坐起,左侧肢体麻木软而无力,手不能握固,脚不能站立,口眼轻度歪斜,语言不利,大便干结。脉象细弱无力,苔黄舌淡,血压160/90毫米汞柱。此乃老年阴血亏损,水不涵木,木失滋养肝风上扰,脑络失荣,拟滋阴补肾、养血通络。

  穴位选择:夹脊穴是笔者长期临床中发现并反复验证的一组腧穴。该组腧穴基本上与脊神经相应,分布于脊柱两侧,上起环椎下至第5骶椎,左右共30对,其中颈椎段8对,胸椎段12对,腰椎段5对。其体表定位,沿脊柱两侧向外1寸,横平棘突下陷处,介于华佗夹脊穴与膀胱经之间,其腧穴解剖结构,全组均具备;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脊神经后支等,具体到各个腧穴,所涉及的肌肉与脊神经又各有所异。

  针刺方法:用28号不锈钢毫针颈椎段针刺1寸左右,胸椎段针刺1.5寸左右,腰椎段针刺2.5寸左右,骶椎段针刺的深度根据情况掌握。

  针刺方向:针尖应偏向于脊中线椎体方向,针纵轴与体表里75度内斜夹角,达到预定的深度时,患者自感沉困、酸麻并向指定方向游走,有触电等感觉,此预示针下得气,勿再深入。应注意的是,针已向内斜,决不可外斜,胸七椎以上诸穴浅不宜深,以防发生意外。

  针刺手法:以提插捻转补泻为主。慢提急按,重于雀啄,力求刺颈段者气至肩臂,刺胸段者气至胸前或腹内;刺腰段者,气至臀腘,直达足底,或为沉麻,蚊行,吹风,发热,触电感等,此为补泻兼施,目的是扶正祛邪。

  以夹脊穴为主,上肢配穴有极泉穴透肩髃穴、肩髎穴,曲池穴透少海穴,合谷穴透劳宫穴。下肢配穴有环跳穴、殷门穴、承山穴,阴陵泉穴透阳陵泉穴,昆仑穴透太溪穴。语言不利或吞咽困难、流涎则配廉泉穴、通里穴。口眼歪斜配攒竹穴透丝竹空穴,阳白穴透鱼腰穴,地仓穴透颊车穴、承浆穴。神志不清或嗜睡者配人中穴、内关穴、神门穴、三阴交穴。

  每天针灸治疗1次,15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可休息3天~5天,再进行下一个疗程,一般观察治疗3个月结束后,评定治疗效果。

  疗效标准

  基本痊愈:偏瘫肢体功能基本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行走自如,语言清楚,可做轻微工作或家务劳动。

  显效:肢体大部分恢复,吃穿可自理,拄拐行走,语言清楚或稍欠清楚

  好转:肢体功能部分恢复,吃穿行动尚需别人帮助,语言含糊不清。

  无效:治疗3个月症状无改善者。

  针类取穴:夹脊穴,阴陵泉穴透阳陵泉穴,三阴交穴透绝谷穴,足三里穴、血海穴,合谷穴透劳宫穴,曲池穴透少海穴,廉泉穴、地仓穴透夹车穴,攒竹穴透丝竹空穴。患者经针灸治疗1个疗程后,下肢已逐渐有力,能下地行走,左上肢功能恢复,手指握力健全,口眼歪斜基本恢复。针治第2个疗程结束后,患者生活自理,语言清楚流利,思维敏捷,患肢活动正常,血压130/86毫米汞柱,能进行一般轻微劳动,偏瘫基本痊愈。

  按语:夹脊穴治疗中风偏瘫、失语者,上肢取颈夹脊穴,下肢取腰夹脊穴,配合体针透穴。对语言不利或流口水者,针刺廉泉穴,针尖向舌根方向刺,左、中、右3针,深度1寸半左右,如果当时感觉舌根发麻,立刻说话就能清楚。夹脊穴分布于背中线两侧,位于督脉与膀胱经之间,针刺夹脊穴能激发督脉和膀胱经之经气。督脉是诸阳之会,行于脊内联于五脏六腑,尚通于脑,总督周身之阳。膀胱经是十二经脉中最大的经脉,上至头,下达足,行于背部两侧,故针刺夹脊穴能治疗中风偏瘫。


  案例三

  许某,女,40岁,左下肢窜痛15天就诊。

  病史:15天前患者因劳动时受风,出现从左侧臀部沿下肢后侧至足背外侧窜痛,遂至当地某医院按摩治疗,但症状加重,后被其家人送至笔者所在医院救治。患者腿痛剧烈,腰部压痛不明显,臀部、大腿部、小腿部均有压痛点,直腿抬高试验30度。

  辨证:劳累后腠理空疏,风寒之邪乘虚入侵太阳经脉,经络气血麻痹不通而痛。

  中医诊断:痹证。

  西医诊断:坐骨神经炎。

  治法:祛风驱寒,通络止痛。

  取穴:一般情况下单取上环中穴。若伴有腰酸或腰痛者则与腰5夹脊穴交替使用,以上均为腧穴。腰5夹脊穴则取第五腰椎棘突下。

  刺法:针灸均垂直向下,得气后重施雀啄术,不留针,上环中穴可深刺4寸~6寸,腰5夹脊穴则应深刺2.5寸~3寸。痛剧者每天针刺1次,痛缓后隔天针刺1次,15次为1个疗程。

  个别患者重刺后疼痛可能加剧,则从后施针时手法宜轻。对后遗症小腿后侧或外侧酸痛、隐痛则应分别改取合阳穴、承山穴或阳陵泉穴,绝骨穴为主,轻施雀啄术,并留针10分钟左右,往往可较快取效。

  疗效标准

  治愈:针刺后疼痛及其他症状均消失,活动自如,恢复正常工作。

  有效:针刺后疼痛减轻、能行走,但时轻时稍重。

  无效:针刺3个疗程后症状无变化。

  取穴:上环中穴。

  手法:提插泻法,不留针,每天1次。

  治疗:针1次,患者即觉疼痛减轻,直腿抬高约70度,并可以自行下床穿鞋,行走不需搀扶。针刺3次后疼痛减轻,以后隔天针灸3次,遂告痊愈,1个月后随访无复发。

  按语:中医学将坐骨神经痛归属于麻痹症范畴,究其原因,不外风寒湿邪侵袭入体而闭阻筋脉或其他原因造成经络气血瘀滞,不通则痛,疼痛多在下肢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而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主,环中穴虽属经外奇穴,但亦位于膀胱经线上,加之每次均强刺激使针感“气至病所”以泻其邪,故能较快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通则不痛”之目的。

  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坐骨神经由腰2~骶5神经根组成,其穿过梨状肌下孔后稍外行即垂直向下,侧卧位直刺上环中穴,刚好刺中坐骨神经上端。另外,深刺腰5夹脊穴,可刺及腰5神经根的前支,故选此两穴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效突出。但因刺激量都比较大,故不宜同时针刺两穴,而应交替使用,对于原发性患者,只选用上环中穴即可奏效,另外,经临床验证,采用雀啄术行针,不仅不会造成神经损伤,反而会激发神经冲动的传导,消除炎症或松解压迫、解除痉挛,起到镇痛作用,从而使坐骨神经的各种症状得到迅速改善以至消除。

  据有关数据统计,单用针刺治疗者,大部分采用环跳穴、秩边穴、委中穴、阳陵泉穴等进行深刺治疗,疗效并不理想,而上环中穴在臀部的位置较这些腧穴为上,治疗面积范围大,且该法使患者有触电感后提插几次即起,不留针,较为简便。来求治的患者大多数是久治而不愈者,病程长,多方治疗效果不佳后到笔者处寻求针治,只要坚持用该法治疗,均能获得显著疗效或痊愈。从总体上来说,凡病程短,属原发性的,则治疗时间亦短,效果亦好,反之则较差。 

标签: 古中医学 明灯医学 传统中医 针灸学 中药学 穴位 十二经络 伤寒论 金匮要略 汉方 中医 针灸 养生 保健 艾灸 中药 妇科 儿科 内科 中医视频

上一篇当前分类已是最后一篇

下一篇针灸治疗腰痛八法,还有案例说明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

老师微信:262412996点击复制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