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要懂急救,别乱信偏方!中西医联手教你正确应对7大突发状况
生活里难免遇到意外:崴脚、流鼻血、鱼刺卡喉、烫伤、突发胸痛……身边总有人支招“偏方”,比如崴脚热敷、流鼻血仰头、鱼刺卡喉喝醋。这些说法听着“管用”,实则可能延误病情,甚至有危险。今天就从中医和西医双重视角,把急救的道理讲明白,教你既科学又实用的应对方法。
情景1:睡梦中突然胸痛——别乱吃药,先稳情绪、叫急救
很多人觉得“胸痛就是心脏病”,一疼就赶紧含复方丹参滴丸、硝酸甘油,或是嚼阿司匹林,还说“不能躺下要坐着”。其实这两种做法都有风险。
先看西医怎么说:胸痛未必是心脏病,乱用药可能致命
胸痛的原因特别多,不只是冠心病(心梗、心绞痛),还可能是肺栓塞、主动脉夹层——这两种病比普通心脏病更凶险,处理方式完全不同。比如硝酸甘油,对冠心病有用,但如果是严重心梗,患者本身血压就低,吃了会让血压更低,加重休克;阿司匹林能抗血栓,适合冠心病、肺栓塞,但要是主动脉夹层,吃了会让血管夹层更严重,甚至致命。就连“坐着不躺下”也不对,坐着会消耗体力,增加心脏负担,反而加重病情。
再看中医:先“安神定志”,再辨症调理
中医认为,突发胸痛多和“气机逆乱”“瘀血阻滞”有关,但不同原因调理方向不同。比如冠心病胸痛,中医叫“胸痹”,多是心脉瘀阻,急性期需要“通脉止痛”,但复方丹参滴丸这类中成药,更适合病情稳定后的辅助调理,急性期单靠它起效太慢,没法救命。
如果是肺栓塞、主动脉夹层,中医多归为“卒心痛”“真心痛”范畴,这类急症病情凶险,中医也强调“急则治标”——先通过急救手段稳住生命体征,再后续调理。所以中医也不建议自行用药,因为普通人没法分辨是“瘀”“痰”还是“气滞”导致的胸痛,乱用药可能“不对症”,反而添乱。
科学急救步骤(中西医共识)
1. 先稳情绪:别慌!中医说“惊则气乱”,恐慌会让气血运行更乱,西医也认为情绪激动会升高血压、加快心率,加重心脏负担,所以先深呼吸,让自己冷静下来。
2. 立刻叫急救:拨打120,说清地址、症状(比如“睡梦中突然胸痛,疼了多久”),别先给家人打电话,避免耽误急救时间。
3. 做好准备:如果有力气,就打开家门,方便急救人员进门;躺平休息,别坐着硬撑,减少身体消耗。
4. 千万别乱吃药:在医生没确诊前,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都别自己吃,避免风险。
情景2:流鼻血——别仰头,中医“按压止血”有讲究
流鼻血时仰头,是最常见的错误做法。很多人觉得“仰头能把血憋回去”,其实反而会让血倒流进喉咙、胃里,引起恶心呕吐,甚至呛进气管,有窒息风险。
西医解释:仰头会加重出血,正确姿势是“前倾按压”
鼻腔里的血管很脆弱,出血时仰头,血液会顺着鼻腔后部流到咽喉,同时头部抬高会让鼻腔血管压力更大,反而出血更多。正确的做法是让血液自然流出,减少倒流风险。
中医“止鼻衄”:按压“止血点”+ 调情绪
中医把流鼻血叫“鼻衄”,认为多和“肺热”“肝火”“血热妄行”有关,急性期先止血,后续再调理体质。中医的止血方法和西医不谋而合,还加了“穴位按压”的巧劲:
- 按压鼻翼: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鼻翼两侧(中医叫“迎香穴”附近,迎香穴在鼻翼外缘中点,鼻唇沟里),朝后脑勺方向轻轻按,力度以稍有痛感为宜,按10分钟左右。迎香穴能通利鼻窍、止血,按压这里不仅能物理止血,还能通过穴位刺激缓解鼻腔血管扩张。
- 情绪别激动:中医说“怒则气上”,生气、紧张会让气血上涌,加重鼻出血,所以止血时要放松,别着急。
科学急救步骤(中西医结合)
1. 坐直身体,稍微前倾(别仰头、别低头太厉害),张开嘴用嘴呼吸,避免用鼻子吸气。
2. 双手食指、大拇指捏住鼻翼两侧(迎香穴附近),持续按压10分钟,期间别频繁松手看是否止血,以免中断凝血。
3. 如果10分钟后还出血,可稍微调整按压位置(比如往鼻翼内侧挪一点),再按5-10分钟;还止不住就赶紧去医院,让医生用专业方法止血(比如填纱布、烧血管)。
4. 后续调理:如果经常流鼻血,中医可以根据体质调理,比如肺热的人喝“桑菊饮”(桑叶、菊花、芦根煮水),肝火重的人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从根源减少出血。
情景3:崴脚——别热敷,中医“冷敷+活血化瘀”分阶段来
崴脚后立刻热敷,是很多人的误区。有人觉得“热敷能活血消肿”,其实急性期热敷会让血管扩张,出血、肿胀更严重,疼得更厉害。
西医:急性期“制动+冷敷”,后期“热敷+活动”
崴脚后,脚踝的韧带、血管会受损,急性期(24-48小时内)血管在出血,冷敷能让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肿胀;48小时后,出血停止,再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肿。期间要“制动”——别走路、别揉脚,避免韧带进一步拉伤。
中医:“急则止血,缓则活血”,分阶段处理
中医把崴脚叫“筋伤”,讲究“辨证分期”处理,和西医的“急性期、恢复期”思路一致:
- 急性期(24-48小时内):重点是“止血消肿”,除了冷敷,还可以用“云南白药气雾剂(红瓶)”,喷在患处,能止血、镇痛,减少肿胀。中医还强调“抬高患肢”,把脚抬到高于心脏的位置,让气血往下走,减少脚踝的瘀血。
- 恢复期(48小时后):重点是“活血化瘀、舒筋通络”,这时候可以热敷,还能用“红花油”“活络油”揉脚,或者贴“麝香壮骨膏”,促进局部气血运行,帮助消肿止痛。如果肿得厉害,中医还会开“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煮水喝,或者泡脚,加速恢复。
科学急救步骤(中西医结合)
1. 立刻停住:崴脚后别再走路,找个地方坐下,避免韧带进一步损伤。
2. 急性期冷敷:用冰袋(裹个毛巾,别直接贴皮肤)敷在脚踝肿的地方,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持续24-48小时。
3. 抬高患肢:坐下时把脚放在凳子上,躺着时垫个枕头,让脚高于心脏,减少肿胀。
4. 恢复期活血:48小时后,用热毛巾热敷,每次15分钟,每天2次;再涂红花油,轻轻按揉(别太用力),促进血液循环。
5. 注意人群:糖尿病患者、中风患者(神经不敏感),冷敷、热敷时要注意温度,别烫伤或冻伤;如果脚踝有伤口,别用外用药物,也别冷敷热敷,先处理伤口再就医。
情景4:烧伤烫伤——别涂酱油,中医“冷疗+清热解毒”更安全
烫伤后涂酱油、牙膏,是最常见的错误。有人觉得“酱油能消炎”“牙膏能降温”,其实酱油会盖住伤口,让医生没法判断烫伤深度,还容易滋生细菌,导致感染;牙膏里的成分可能刺激伤口,加重疼痛。
西医:中小面积烫伤先“冷疗”,严重的赶紧去医院
冷疗是烫伤急救的关键——用冷水冲或泡,能带走热量,减少皮肤损伤,缓解疼痛。水温控制在15-20℃(夏天可以加冰块,但别太凉),冲或泡0.5-1小时,直到疼痛减轻。如果烫伤面积大、起大水泡,或者烫伤在脸上、手上,别自己处理,赶紧去医院。
中医:“清热凉血、解毒消肿”,分程度处理
中医把烫伤叫“水火烫伤”,认为是“热毒侵袭肌肤”,急性期先“清热降温”,后续再“解毒消肿”:
- 轻度烫伤(皮肤发红、有点疼,没水泡):除了冷疗,还能用“金银花水”“蒲公英水”冷敷(把金银花、蒲公英煮水,放凉后用毛巾浸湿敷在伤口),金银花、蒲公英能清热解毒,减少伤口发炎的风险。
- 中度烫伤(起小水泡,疼痛明显):冷疗后别挑破水泡(避免感染),可以涂“紫草油”(中药制剂,能清热解毒、止痛生肌),帮助伤口愈合;如果水泡破了,用“碘伏”消毒后,再涂紫草油,用无菌纱布包好。
- 重度烫伤(大面积、起大水泡,或皮肤破损):别自己处理,赶紧去医院,中医也会配合西医,用“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等中药内服,清热解毒,预防感染。
科学急救步骤(中西医结合)
1. 立刻冷疗:烫伤后赶紧冲冷水(别用冰水),或者把烫伤部位泡在冷水里,持续0.5-1小时,直到不疼为止。
2. 轻度烫伤:冷疗后用金银花水敷,或涂紫草油,保持伤口干燥。
3. 中度烫伤:冷疗后别挑破水泡,涂紫草油,用无菌纱布包扎,每天换一次药。
4. 重度烫伤:用干净的毛巾裹住伤口,别涂任何东西,立刻去医院。
情景5:昏迷——别掐人中,中医“先辨生死,再施急救”
有人觉得“昏迷掐人中能救醒”,其实掐人中只适合“轻度晕厥”(比如低血糖、中暑引起的短暂昏迷),如果是脑梗阻、心梗、脑出血引起的昏迷,掐人中不仅没用,还会耽误时间。
西医:先看“有没有脉搏呼吸”,没的话立刻心肺复苏
昏迷后,首先要判断生命体征:摸脖子两侧的颈动脉(有没有脉搏),凑到鼻子前感觉有没有呼吸(10秒内)。如果没脉搏没呼吸,别掐人中,立刻做心肺复苏(30次胸外按压+2次人工呼吸,循环进行),同时叫急救。
中医:“先察神形,再定治法”,急救以“回阳救逆”为主
中医认为,昏迷是“神失所养”,分“实证”(比如中风、痰迷心窍)和“虚证”(比如低血糖、心衰引起的阳气衰竭),但不管哪种,首先要判断“有没有生命危险”:
- 如果患者还有呼吸脉搏(轻度昏迷):可以掐人中(人中穴在鼻下沟上1/3处),但要注意力度,别太用力掐破皮肤;还可以掐“内关穴”(手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内关穴能宁心安神,帮助唤醒患者。
- 如果患者没呼吸脉搏(重度昏迷):中医也强调“急则救阳”,此时掐人中没用,要立刻做心肺复苏(中医叫“人工呼吸”为“吹鼻”,“胸外按压”为“按腹”,思路一致),同时叫急救,后续再用“参附汤”(人参、附子)等中药回阳救逆。
科学急救步骤(中西医结合)
1. 判断状态:拍患者肩膀,喊“你还好吗”,看有没有反应;再摸颈动脉、感觉呼吸,判断有没有生命体征。
2. 有生命体征(轻度昏迷):掐人中、内关穴,同时叫急救,等待救援。
3. 没生命体征(重度昏迷):立刻做心肺复苏(胸外按压位置在两乳头连线中点,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30次按压后做2次人工呼吸(捏住鼻子,嘴对嘴吹气,确保胸部起伏),循环进行,直到急救人员到来。
4. 老年人注意:老年人力气小,做心肺复苏可能力度不够,最好先叫急救,再尝试按压,别浪费时间。
情景6:鱼刺卡喉——别喝醋、咽饭团,中医“观咽取刺”更安全
鱼刺卡喉后喝醋、咽饭团,是最危险的做法。喝醋没用——醋在食道里停留时间短,根本软化不了鱼刺;咽饭团更可怕,会把鱼刺压得更深,甚至扎破食道、血管,有生命危险。
西医:能看见的鱼刺直接取,看不见的赶紧去医院
用筷子、牙刷(代替压舌板)压住舌头前2/3,让家人看喉咙里有没有鱼刺,如果能看见,用镊子轻轻夹出来;如果看不见,或者患者说不出话、呼吸困难,别耽误,赶紧去医院,用喉镜取刺。
中医:“细察咽喉,巧取鱼刺”,还能“化痰利咽”缓解不适
中医处理鱼刺卡喉,讲究“稳、准、轻”,和西医的“观察取刺”思路一致,还会用中药缓解后续不适:
- 取鱼刺:中医会用“压舌板”压住舌头,用“喉钳”(类似镊子)取刺,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咽喉;如果鱼刺位置深,会用“喉镜”辅助,和西医方法相同。
- 后续调理:取刺后如果咽喉疼、有异物感,中医会让喝“桔梗甘草汤”(桔梗、甘草煮水),桔梗能宣肺利咽,甘草能清热解毒,缓解咽喉不适;如果有轻微炎症,还会加“金银花”“连翘”,增强清热解毒的效果。
科学急救步骤(中西医结合)
1. 别做危险动作:别喝醋、别咽饭团、别拍背,避免鱼刺扎得更深。
2. 观察取刺:让家人用筷子压住你的舌头,打开手电筒看喉咙,如果能看见鱼刺,用干净的镊子轻轻夹出来(别手抖)。
3. 及时就医:如果看不见鱼刺,或者你感觉鱼刺在喉咙深处、呼吸困难,赶紧去医院,让医生用喉镜取刺。
4. 后续调理:取刺后喝桔梗甘草水,缓解咽喉不适,避免吃辛辣、烫的食物,让咽喉休息几天。
情景7:溺水——别按压胸部,中医“先控水再救逆”分情况
溺水后按压胸部、让溺水者趴在牛背上“控水”,是错误的做法。按压胸部会压伤内脏;趴在牛背上控水,不仅控不出多少水(淡水溺水,水主要在血液里,胃里很少),还会耽误心肺复苏的时间,导致继发性死亡。
西医:先判断“呼吸心跳”,没的话先心肺复苏
溺水者捞上来后,先摸脉搏、听呼吸:如果有呼吸心跳,先控水(侧卧拍背,让水和呕吐物出来);如果没呼吸心跳,别控水,立刻做心肺复苏,同时叫急救。
中医:“先通窍醒神,再回阳救逆”,分阶段急救
中医把溺水叫“水溺”,认为是“水湿侵袭,气机逆乱”,急救分“有生命体征”和“无生命体征”:
- 有呼吸心跳(轻度溺水):中医强调“先通窍”——让溺水者侧卧,拍后背(从下往上拍),把水和呕吐物控出来,避免堵塞气管(中医叫“痰浊阻窍”);控完水后,让溺水者喝“生姜红糖水”(生姜温阳散寒,红糖补气血),驱散体内的寒湿,避免感冒、发烧。
- 无呼吸心跳(重度溺水):中医认为是“阳气衰竭”,此时要“急回阳气”——立刻做心肺复苏(中医叫“按脘腹”“吹鼻”),同时叫急救;后续医生会用“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等中药,回阳救逆,帮助恢复生命体征。
科学急救步骤(中西医结合)
1. 判断状态:捞起溺水者后,先清除口腔里的杂草、泥沙,再摸颈动脉、听呼吸,判断有没有生命体征。
2. 有呼吸心跳:让溺水者侧卧,头偏向一侧,拍后背(从下往上),控出嘴里的水和呕吐物;控完后,用干毛巾擦干身体,裹上衣服保暖,喝生姜红糖水驱寒。
3. 无呼吸心跳:立刻做心肺复苏(30次胸外按压+2次人工呼吸),循环进行,直到急救人员到来;别用“趴在牛背”“按压胸部”等土方法,避免耽误时间。
最后提醒:急救别信偏方,中西医结合更靠谱
不管是胸痛、流鼻血,还是崴脚、烫伤,偏方都没有科学依据,反而可能加重病情。遇到意外时,先保持冷静,按照“西医判断生命体征+中医辅助调理”的思路,做好急救措施,同时及时叫医生。记住:急救的核心是“安全、及时”,别让偏方耽误了最佳救治时间。
转载自:(明灯医学网)(http://www.mingdengyixue.com)
微信公众号:明灯医学组 微信:(262412996)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