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医随笔》 - 利止遗止反为死证 仲景论伤寒少阴病利止,息高者死,时眩冒者死。又谓∶霍乱利止者,亡血也,脉不出者死。吾诊病虚损者两人,皆上咳下遗,遗止两三月即死。盖遗者,阴阳不相维也,然犹有精,而气犹足以激出之;止则精神当日旺,病证... 明灯医学 2022-03-01 2.1W #读医随笔
《读医随笔》 - 末病尤当治本 凡病偏着于一处,必有致病之本,在于脏腑之中,宜求其本而治之,非可泛治也。即如鼻生息肉,手指麻木胀痛,症虽见于极杪,根乃发于至深。何则?以其气行于专经而不旁及也。 若外邪所伤,岂能如是之专乎?亦有外邪... 明灯医学 2022-03-01 2.1W #读医随笔
《读医随笔》 - 劳伤阳虚发热 前人多言阴虚发热,罕言阳虚发热者,惟东垣曾力辨之。夫劳伤阳虚者,大劳大汗,及强力入房,汗出如浴,阳气内竭,即亡阳之例也。发为表热,粗看与外感无别,若兼外感,更难别矣;头面胸腹燔灼如火,自觉心中如焚,... 明灯医学 2022-03-01 2.2W #读医随笔
《读医随笔》 - 发明欲补先泻夹泻于补之义 孙真人曰∶凡欲服五石诸大汤丸补益者,先服利汤,以荡涤肠胃痰涎蓄水也。初亦赞此法之善,乃今益有味乎其言也。凡人服人参、白术、黄 、地黄而中满者,皆为中有邪气也。盖服此药之人,总因虚弱,虚弱之人,中气不... 明灯医学 2022-03-01 2.2W #读医随笔
《读医随笔》 - 用药须使邪有出路 吴又可谓∶黄连性寒不泄,只能制热,不能泄实;若内有实邪,必资大黄以泄之,否则畏大黄之峻,而徒以黄连清之,反将热邪遏住,内伏益深,攻治益难。此义甚精。凡治病,总宜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 明灯医学 2022-03-01 2.1W #读医随笔
《读医随笔》 - 注冬 前人有阴虚注夏之说,余又创阳虚注秋之说,近察人间之病,似有可名注冬者。常见有人每交冬令,即气急痰多,咳嗽喘促,不能见风,不能正眠,五更以后,即须危坐,面色苍黄,颧颊浮肿,腿酸背胀,举动不便,饮食、二... 明灯医学 2022-03-01 2.0W #读医随笔
《读医随笔》 - 食填太阴证似结胸似温毒似阴虚 凡生冷、坚硬难化之物过食,停于胃脘,以致发热、气喘、胸口结痛拒按、大便秘结,有五六日、十余日不动者,全似结胸,而断不可以大、小陷胸法治也。陷胸是因误下,邪气内陷,与内痰相裹;此乃初起即见结痛,是有形... 明灯医学 2022-03-01 2.7W #读医随笔
《读医随笔》 - 黄胆黑疸 黄之为色,血与水和杂而然也。人身血管、液管,相副而行,不相淆乱者,各有管以束之也。血分湿热熏蒸,肌理缓纵,脉管遂弛而不密,血遂渗出,与液相杂,映于肤,泄于汗,而莫不黄。故治之法,或汗或下,必以苦寒清... 明灯医学 2022-03-01 2.1W #读医随笔
《读医随笔》 - 病在肠胃三焦大气流行空虚之部与淫溢滞经脉膜络曲折深隐之部其治不同 虞天民曰∶水肿之病,因脾土气虚,肝木气逆,而水湿妄行也,虽有停痰留饮,实无郁积脱固,故参、术为君,佐以清金、利湿、去热,即有十全之功。彼黄肿者,或酒疸,或谷疸,沉积顽痰,胶固郁结于中,土气外溢而黄也... 明灯医学 2022-03-01 2.1W #读医随笔
《读医随笔》 - 疟疾肝体坏外证 西医谓∶人以疟死者,其肝体每大于常人二三倍,故病疟者,摸试肝大,即不治矣。夫肝大者,寒湿盛而血瘀之故也。寒湿内盛,又以逐日之忽寒忽热,血行一驶一澄,度数失常,遂致瘀结矣。西医以为此即中医所谓疟母,其... 明灯医学 2022-03-01 2.1W #读医随笔